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排名)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排名

| 素戈笔下的世界

编辑 | 素戈笔下的世界

近几年来有关国人审美的话题在网络上一直存在争论,无论是模特走秀的妆容还是影视作品中东方人的眼睛形状,甚至是近期引发巨大争议的小学教材插图问题,都引发了国人对本土审美观念的争论与反思。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在文学、绘画、建筑、器物、服饰等领域有着自身的独特审美,历史也证明,这种美历久弥新,今人在面对前人所遗留的文化物质遗产时,依然会被它们所蕴含的那种深厚的底蕴与触动人心的美打动。

实际上审美问题从来就不只是一个单纯的感官问题,它还涉及到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心理问题

以传统的尝酸主题为例,同样的构图,我们看《三酸图》,表面看只是苏东坡、佛印和黄庭坚三位好友围绕着醋缸尝酸,但实际上这幅图真正想传达的是儒释道三家对人生酸、苦、甜的三种看法,传递的是一种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的人生感悟。

如果我们只看画面,不了解背后的文化故事,恐怕就很难欣赏这一主题绘画的意蕴,也就很难理解这幅图的审美点在哪里。

所以,审美活动除了感官上的感受与触动,还需要一定的文化积淀去进一步的感知和共鸣。

中国古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中最为传统也最为历史悠久的本科专业,在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人文情怀,传承文化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同样,对于塑造和影响学生们的审美观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古代文学本身而言,因其传承时间久远,又经历了世代的累积沉淀,教师在面向学生授课时,讲授内容涉及的往往是具有代表性的经典作品部分,但即便如此,知识总量依旧可观,这是古代文学专业学科自身所具备的优势,也是在教学活动中面临的甜蜜负担。

经典的作品如此之多,时间和精力却是有限的,如果将教学活动仅仅停留在传授知识显然不够,能力的提升才是重点

如何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找出提升学生审美感知的路径,在中外文化日益碰撞、交互影响、互相渗透的今天,是一个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充分感知本土文学与文化之美,帮助学生建立起文化自信心,构建起基于本土文化土壤之上的审美框架,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古代文学专业的教学活动在本科教育阶段往往集中在两个层面:一是文学史的教授,集中于文学发展的历程,文体的发展,代表性作家作品的解析与意义价值的阐释;一是具体文学作品的鉴赏与解读,重在文本,品读语言、意境、体会情感或者解析形象,解析其生成背景与意义。

前者从宏观的层面纵观横览文学发展的历程,后者则从微观的层面去理解感悟文学作品的语言形式、意象、情感,对不同人生境界的感悟,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

这两者从不同的层面为我们构建文学的审美感知路径奠定了基石。

在我们的审美活动中,感性的认知是首要的,我们在阅读一部作品后能够迅速给出反馈,这种直接而感性的反馈是我们进行审美鉴赏的第一步,这也是我们对作品进行的初步筛选和鉴别,这个过程中会因为个人的经历、喜好、个性等而具有强烈的主观性和个体差异性。

但好的作品就像发光的宝石,让你第一眼就已经潜意识发觉了它的不同。

古人云“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这实际上是一种敏锐的审美直觉。

在感性的认知之后,理性的解析是对一部作品进行评价的关键,也是观察学生能否应用自身所学知识的关键。

一部作品到底好在何处?何以有的作品能够流传千年而不朽?感性的认知不足以解答的问题,通过理性的解析则剖明了一部作品被人们认可的缘由。

这也是我们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时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实际上,无论是感性的审美直觉还是理性的解析,都需要大量的审美经验和文化积淀来支撑,在本科阶段,在夯实学生文学基础的基石之上,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一定量的审美鉴赏训练,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从文学史的角度夯实基础知识,从具体文本的解析中掌握鉴赏技能,还要充分利用实践活动、现代科技手段、多学科的视角来寻找路径帮助学生加深感知。

一.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文学的魅力来源之一在于它外在的语言与形式之美,这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尤为明显。

古代文体的形成发展都有漫长的历史,以诗歌为例,即经历了从早期的四言、杂言句式不断变化直至五言、七言为主定型的过程,散文的主流形式则经历了由散体到骈体再到散体的曲折反复过程,每一种文体的发展变化都是历代文人不断精心构思、营造的结果,尤其是诗歌的语言和形式更是如此。

唐代诗人方干在讲自己创作的痛苦时,曾说“所得非众语,众人那得知。才吟五字句,又白几茎髭”,可知古人对诗歌语言形式的苦心经营。

杜甫也称自己“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足见诗歌的语言形式之美得来不易。

正是诗人们对语言的不断锤炼,力求传神达意的追求,我们今天才能领略到古典诗歌中那意味无穷,意在言外,读来满口生香的语言魅力。

在古代文学的教学活动中,应当特别注意让学生体验这种语言形式之美,文字之美。

古代文学中有相当的篇幅在于诗词,这类作品的语言形式之美是最为显著的,我们除了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理解、品味、感知,更可以利用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去生动的体验这种文字之美,韵律之美。

如展开诗词吟诵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方式的明显优点在于能够直接的呈现诗词的韵律之美和对诗人情感的代入把握,并且诗词朗诵实践的形式非常灵活,学生可以通过编排加工进行汇演,穿上古装,配合着音乐,穿梭在古今的时光背景之中,在朗朗的吟诵声中,沉浸式的体验这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流传下来的优美诗篇,对学生而言是一种生动而深刻的经历。

又如写作实践训练,鼓励学生自己去创作,在不断揣摩、反复的锻炼中去体会,正符合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实践理念,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古代文学作品的创作方式,在写作练习中感知一字之差所带来的的语境差异,理解文字本身所蕴含的丰富内涵。

无论是诗词吟诵还是写作训练都对学生提升鉴赏能力有所助益

二.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展示古代文学意境、形象之美古代文学的美还在于它基于文字层面,经由作者洗炼传神的锻造,所营构出来的意境之美、形象之美。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冲淡悠远之美,“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是华贵浓艳之美,“黄河之水天上来”是雄阔之美,“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萧瑟之美,“小山重叠金明灭”是绮丽慵懒之美,“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写尽洛神的美好姿仪,“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写绝了人们心中的林妹妹。

我们通过这些传神的意境,生动的描绘,仿佛跟着古人一起跋山涉水,遍览美景,邂逅佳人,跟随着他们的脚步,体验了种种人生境遇。这是文学给予我们的独特阅读与审美体验。

文学意境的形成是有着物质基础的,囿于故地的江南人难以真实的描绘北地的辽阔宏景,困守边城的人难以体会江南的水光山色,婉转缠绵,就如穷苦之人对于富裕的想象止步于吃饱穿暖。

我们想要更加深刻的体会文学的意境之美,前提是应当有一定的阅历和物质基础。

一直以来,我们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倾向于语言形式、意境生成、情感层面的审美,而相对忽视了物质层面的审美基础。

如我们在进行诗词教学时,往往更重视其传递的内在情怀,感受那妙不可言的意象之美,却往往忽视其物质载体。

古人写美人,常以服饰侧面来写,如《孔雀东南飞》中对刘兰芝的衣饰描写: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

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

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

”绣夹裙、丝履、玳瑁簪、流纨素、明月珰都是当时流行的女子衣饰,且价值不菲,通过这一系列的服饰描写,就把一位出身良好,美姿仪的女子形象刻画的栩栩如生。

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些服饰信息,即使能够体会到刘兰芝的形象美,恐怕也不够深刻而细致。

又如五代词人欧阳炯在《南乡子》中写南方少女道:“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

”瑟瑟是一种玉石质地的绿珠,金环碧珠色彩鲜明而生动,女子的娇俏美丽经由这金环瑟瑟的描写便隐约可见。

如果我们忽略古人在作品中有意或者无意传递出来的物质信息,就容易造成一种割裂,形成一种虚假的想象,毕竟审美的形成必然有其物质载体。

文学的天空当然是自由驰骋,天马行空,没有框死的,但是,当你想象出的古典美人是一位穿着西式剪裁或者日式风格的古装偶像剧中的服装,画着现代妆容,梳着不知名发型,佩戴着莫名其妙配饰的美人,并以为接近形象时,则是一种审美与本土文化的灾难。

任何一种文化的审美,都是有着普世之美与基于本土文化所形成的的民族审美在其中的。

古典文学的审美内核应当建立在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

这就好比我们欣赏一位美人,我们欣赏的是饱满端庄,凤眼修眉、眼波生动的美人,而非削瘦干枯,颧骨高耸,眼睛极为狭窄细长的西方刻板印象的东方人形象。

本土的审美是怎样诞生的?它的文化源泉来自于哪里?这是我们在教学中应当去探究的,展示的,因为任何一种观点的形成,一种审美范式的诞生都有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根源,而这种审美范式就集中而客观地展现在物质遗存之中。

也许追根溯源有着一定的难度,但是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去探寻、了解真实,印证自己的文学想象提供了可能。

我们足不出户,可以遍览五湖四海,领略四季变换,文学中的雄奇风光,北地风雪,南方雨露,恍如眼前。

博物馆中各种馆藏珍品我们也可以通过网络细细观察,古人衣食住行的风貌我们皆可在目,女子的服饰妆容我们有了具体的想象。

近些年来,随着汉服热的兴起,很多爱好者通过考据,真实的再现了部分朝代的服饰妆容面貌,并通过自媒体进行展示,这些生动的影像资源应当被我们利用起来,辅助于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李凤亮,陈泳桦.新文科视野下的大学通识教育[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刘晓筝.文学鉴赏课程与大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J].河南财政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 9(1 0)刘萍.基于职业能力培养的汉语专业基础课程审美教育探究——以“文学概论”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 9(8)过常宝.关于古代文学作品选课程建设的几点设想[J].中国大学教学,201 1(8)陈姵瑄.新文科视野下的俗文学研究——新文科视野下的俗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俗文学学会2020年年会综述[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21 (5)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排名)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专业排名)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