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学校排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冷门吗)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学校排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冷门吗

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突破认知局限,阅读世界文学是一条超车路。

反过来,阅读世界文学,最好的方法需要有意识:走出自己的小圈子,突破认知局限,拥抱世界,认识这个世界。

世界文学不仅仅是一种学术呈现,而是一个问题。

一部文学作品,远超出它自身的时空,可以随时进入它文化中最核心的本质。一部作品所承载的国家、社会、人文的背景矛盾,远超出我们的想象。

打开眼界、挑战固步自封的成见,推进各国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对话,这是打开认知的一种方式。

世界文学灿若星辰,也浩如烟海。我们到底应该读什么、怎样读才能进入文学的多重世界?

专业的知识还需要请教专业者。推荐一本书——《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是哈佛大学文学教授大卫·达姆罗什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些具体方法和阅读模式。

这本书有效地解决了我阅读国外大师作品时的一些问题,推荐原因有五:

第一、如非文学专业人士,很难有机会接触到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概念,但事实上,用比较文学的方式,可以深度理解作品,拓宽更广阔的知识边界。

第二,用具体的作品进行世界文学作品的比较和连接,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可以迅速连接,解决掉一本书只在阅读时间内高效赋能的僵化思维。

第三,泛读文学作品,只读故事情节,而了解作者背景、严宽作品范围,却能直抵异国思想本质,是最低成本的跨文化学习途径。

第四,此类文学导读类书籍,多用耳熟能详的作品举例、举证,这本书是哈佛课程的通俗版本,会读到一些普通读者易忽视的诗歌、戏剧。

第五,学者视野,用浅显易懂的、逻辑清晰的语言指导非专业读者如何阅读世界文学,市面上少有。

如何阅读世界文学,我总结一下,有以下几个要点可以尝试借鉴:

突破阅读预期,升级认知维度

读书越多,看世界的角度越高。

有人会经历过我没经历过的,让我在经历时有迹可循;有人会经历过我所经历的,让我知道我并不孤独。

而世界文学是通向世界任何角落,是最低成本完成行万里路的第二选择。就像熟读巴尔扎克,即使没去过巴黎,也能对那里的文化场景有熟悉的了解。

杨绛先生曾经说过:读书好比“隐身”地串门,要参见钦佩的老师或拜谒有名的学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见,也不怕搅扰主人,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开几页就登堂入市,而且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另请高明,和它对质。

阅读世界文学,我们可以随时踏入任意国门,了解其文化教养,历史脉络,探测人心,最后提升的就是对认知水平。

人和人之间最大的差别就是认知 认知——几乎是人和人之间唯一的本质差别,而不是智商。技能的差别是可以量化的, 而认知的差别是对事物、事物的理解,是各种决策、思考的基本盘。

但,世界文学最初是难读的,我们很容易以先入为主的阅读体验去建立阅读预期。

所以,阅读是世界文学首先要放下之前的阅读体验偏见,以包容的心态去理解新的文学。

习得更大范围的人群的人生经验、判断、决策,价值观与品质,也是一种自我修炼、精进学习的过程。

善用专家背书,打通作家版图

我们阅读世界文学的动机,有可能来自于喜爱的博主推荐,一部电影主角的台词,书店的偶遇等等机缘巧合。

但经常会弃读,怀疑某些作品被鼓吹过猛。

这种情况不妨了解一下作家的情况,找一些专家导读,或者更简单,读不同版本的编辑导读或者前言推荐,能有效帮助作者厘清作品背景历史和文学语境。

当我们了解到写《汤姆·琼斯》亨利·菲尔丁、写《傲慢与偏见》的简·奥斯汀、写《米德尔马契》的乔治·艾略特影响了一代英国文学大师狄更斯,我们就会找到作品之间的关联性,更好的列狄更斯的每一部作品。

与此同时,了解狄更斯还有必要连接19世纪欧洲小说范围中,了解他与歌德、雨果、果戈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关系,更深一步对狄更斯作品的理解。

扩大阅读范围,去铺开作家相关网络,比随机阅读会更高效地连接作家世界版图,并能理解作品一笔带过的背景与语境。

比较文学,创造关联,建立个人认知体系

无论在中外文学还是各国文学之间,也无论是诗歌、小说、戏剧、散文,还是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或是文艺思潮、流派和运动之间,都还存在着众多的并无影响事实联系却又十分相似的情况。

文类、人物、情节、主题、意象的相似基础,相互比较阅读,寻找差异性。可以拓展本土文化所蕴含的可能性。

同样是读者的作家们早就行动在先,作者提到鲁迅的《狂人日记》作为中国近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是借鉴了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灵感,纵然两篇同名小说主题和内容大相径庭,但作者借助“狂人”的癫狂之意,达到了各自以笔抒情的目的。

鲁迅同样是读者,他有机会留学在日本,阅读了大量世界文学作品。果戈理与鲁迅的文化语境大相径庭,但这不妨碍作家挑战文学和世界规定的防范。

伟大的歌德也是从印度剧作《沙恭达罗》为模范创造了《浮士德》序章,自学波斯语阅读哈菲兹的诗作,创作了《西东合集》,作家们用跨文化的世界文学兴趣,加以本土文学以糅合,创作出更伟大的现代世界文学。

我们虽不写作,阅读世界文学同样提升了眼界,更丰富的文化视野,思考在更广阔的认知维度。

学会让大脑跳出原来的工作区域,让神经元和其区域的知识进行连接,从而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建立个人认知体系。

比较文学是大卫·达姆罗什最核心的专业,在此方面作者给到非常多的比较方式和应用方式,对普通读者来说,更显现的是一种阅读的思维方式,不仅局限于世界文学,任何知识点图都可以借此举一反三,运用到参照批判的思维。

选择好的译本,打开心流通道

作者大卫·达姆罗什作为专业的文学学者,为我们解释了翻译学的简要历史和要点。

每一位译者都有自己的策略,去弥合文化差异和阅读效果。如果选择某一段进行多个版本的比较就能体察到译者从语言和社会及文学背景上的差异,策略导向更是译者本人阅读的体验转换,所以说,翻译就是再创作,没有百分百原汁原味的流动翻译。

1920年,阿瑟·韦利把日本平安时代作家紫式部创作的长篇小说《源氏物语》翻译成英文是,把其中大部分的诗都删掉了,余下的诗被译成散文,这样的大改动,促使《源氏物语》的疯狂传播,成为精致的欧洲小说。

但在日本,紫式部的诗歌是《源氏物语》的核心文学,影响着日本一代诗人的创作,甚至没人在乎其中不太连贯的情节和结局。

所以到底是忠其原文的直译还是适合大众理解的意译更好呢?

译本是连接世界文学的桥梁,是通过已知事物来解释未知事物的眼睛,是通过“感性小人”连接“理性小人”的通道,不容忽视,也不容刻板选择。

最好的选择是别怕麻烦,在书店做三个备选,比较第一章的前两页便可知自己的喜好,选择喜欢的语言、节奏首先是阅读兴趣的激发。

这也是翻译领域面对世界文学作品的一直要探讨的问题。作为普通读者,我认为,选择“好”的译本,不如选择合胃口的译本。

写在最后:

我是从三十五岁开始大量阅读世界文学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电子书籍的全面开放,世界文学与我只在一指之间。

看书到底给人能带来多大的收益?我想,认知的收益是无法量化的,它蹂蹑于看待人与事的态度,每一次的判断与选择之中,无法剥离无法剔除,但生活因此变得简单、轻盈、舒适。

世界文学激发了我对世界的好奇,如果疫情舒缓,已做好背上行囊看风起云涌。

然而,在驻足时期,世界文学也是我最好的陪伴,了解世界的心,从不倦怠,也不苟且。

—作者:荣荣—

——用每本书探索一个根本问题——

深长缓慢地阅读,长程深入地思考,拒绝短平快失智行为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学校排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冷门吗)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考研网 »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考研学校排名(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冷门吗)

赞 (0) 打赏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